> > 十五省水泥价格

十五省水泥价格相关价格

地区 品名 标号 类别 品牌 厂商 价格(元/吨) 走势
水泥 P.II52.5 散装价 海螺 宁海强蛟海螺 535
水泥 M32.5 散装价 海螺 宁波海螺 310
水泥 P.O42.5 散装价 鹤林 江苏鹤林 425
水泥 P.O42.5 散装价 南方 海盐秦山南方 435
水泥 P.O42.5 散装价 舜江 宁波舜江 440

十五省水泥价格相关行情

点击加载更多

十五省水泥价格快讯

2024-06-04 09:31

近日,四川省水泥协会四届七次理事会议暨主要水泥企业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安排布置2024年6月份错峰生产工作,2024年6月份每条熟料生产线错峰生产13天。

2024-05-15 13:39

近日,《湘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及,力争“五五”期间,湘潭市钢铁企业转炉工序、高炉工序以及水泥熟料的能效达到或接近国家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鼓励钢铁企业优化工艺,增加电炉炼钢占比。提高高炉富氧率,减少高炉碳排放。加快推广熔融钢渣余热回收、中低温余热利用等技术,提升工序能效。鼓励钢铁企业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

2024-03-13 10:38

3月13日山东地区建材快讯:近日水泥、混凝土、砂石市场行情持稳运行,价格暂无波动。潍宿高铁到达预定工期已经开始前期准备工作,中铁四的标段已经开始招标砂石、水泥,中铁局、中铁三局招标还未开始,临沂地区砂石厂家三月中旬陆续开工准备供料,现在临沂地区水泥价格240-250左右,普料石子最低的只有45元/吨,普遍在50-53元/吨,普高料价格在65-68元/吨之间,混凝土市场价格在300-340元/方。部分厂家对临沂地区建材行情有一定信心。
沿海地区烟台市场抛江石平仓价格最低36元/吨,主要外发江苏市场,平仓价格较年前下跌5-7元/吨,之前海运费上涨近期还没有调整,沿海河砂、机制砂市场价格仍然处于低位。混凝土行情在355元/方,月付380元/方。水泥行情270-280元/吨。

2024-03-07 09:55

3月7日安徽地区建材快讯:

六安立荣石料厂1-2石子出厂70元/吨,但实际贸易商提货是有优惠政策的,基本60出头就能拿。霍山矿产卵石机制砂出厂78元/吨,库存压力较大,现在一天发货2万吨左右,只有正常水平的一半。宿州雷鸣矿业普1-2石子出厂65元/吨,精1-2石子出厂69元/吨。淮北通鸣矿业1-2石子出厂68元/吨,现在日均发货千把吨,本地高速项目暂未复工。
合肥中转库反馈,上游水泥发运量缩减(华新、亚东),下游市场消化量暂时还没起来,主要原因是合肥当地搅拌站3月后才逐步开始发运,要量都不高。价格方面合肥巢湖区域有下跌10元的消息,还需要一段时间核实。
合肥M5干混砂浆目前按照信息价下浮38个点,现款140元/吨,但有部分砂浆厂下浮四多个点。现在砂浆的价格年前的一样,但年前砂浆成本只有五六,现在是两三倍左右,价格压得很低,利润越来越少。

2024-03-07 09:51

《山东建材》山东混凝土:济南基建地铁项目开工较早,随着项目逐步启动,混凝土发运量尚有支撑,价格方面,济南市区C30现款报价355元/方,房建项目开工较晚,混凝土供应零散,临沂部分房建商业楼盘,正月五左右复工,但混凝土供应较少,正常生产还需一周左右。山东水泥:因为济南那边项目恢复的比较好,淄博水泥通知上涨20元,但济宁部分品牌降价20-30元/吨 ,目前济宁水泥出厂价255元/吨左右。山东砂石:由于大型搅拌站备货,基建项目复工早,砂石发货量稳步提升,目前济南厂家一天出货近1500吨,价格没有他太大浮动。

2024-03-06 13:39

截至3月5日(正月二五),据百年建筑调研北京市210个工地的开复工率44.8%,农历同比减少20.8个百分点;劳务上工率32.5%,农历同比减少31.7个百分点。目前已复工项目主要集中于基建、市政类项目为主,房建项目开工率情况较差。3月15出冬施,目前施工成本相对较高,且回款情况不及预期,水泥出库量较低。


2024-03-06 13:38

截至3月5日(正月二五),据百年建筑调研天津市330个工地的开复工率17.6%,农历同比减少38.3个百分点;劳务上工率21.6%,农历同比减少43.9个百分点。资金到位情况一般。近期天津环保管控,大部分项目自主停工,混凝土以及水泥用量减少,建筑材料用量恢复三成左右。


2024-02-23 10:28

2月23日江苏地区建材品种快讯:江苏泰州、盐城等地的部分砂石场正月五之后开工。近期受雨雪天气影响,上游地区发货量减少,港口卸货速度减缓。泰州地区受磊达、鹤林大票价水泥冲击影响,成交价近期下跌10元/吨。

2024-02-20 14:01

百年建筑:调研陕西20家混凝土企业节后复工情况,其中已复产的企业占比15%,元宵节后复产企业占比60%,已复工企业日均发运量普遍在300-500方左右。大部分市政项目会在正月五开复工,而房建项目开复工时间尚不明确,还待通知。节前多数企业回款情况一般,目前回款依旧是企业工作重心。混凝土企业原材库存量并不高,砂石、水泥库存基本维持在四成左右。

2024-02-20 09:49

百年建筑:调研河北34家混凝土企业节后复工情况,其中已复产的企业占比25%,正月初后复产企业占比35%,元宵节后复产企业占比40%,已复工企业日均发运量普遍在300-500方左右。节前多数企业回款情况一般,部分地区原材价格节前有一定提涨,但落实情况有待跟进。基于市场需求原因,企业备货心态不足,目前原材库存尚可,水泥、砂石等均维持在五成左右。


点击加载更多

十五省水泥价格相关文章

  • 价格战后众生相:爆库、错峰停窑、“假水泥”活跃,水泥行业为何陷入“最冷”夏天?

    “西北、西南区域今年相对来讲还好一点,错峰生产的周期比往年延长了60-100天,对价格的维护相对好一点但华东地区本身没有错峰生产的强制性要求,想以此来管控、压缩产能,不太现实”上峰水泥相关人士如是说 侯林林分析认为,虽然错峰停窑力度较大,但局部产能增加,且需求下滑更多,停窑效果较为有限,各区域熟料库位也在二季度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虽然大部分省份熟料线在下半年仍有错峰停窑计划,且北方五省区在秋冬季将进行常态化错峰生产,但在水泥需求预期不足的情况下,熟料线错峰停窑的效果将仍然偏弱,对水泥价格难有推动作用。

  • 爆库、错峰停窑、假水泥活跃,水泥行业为何陷入“最冷”夏天?

    “西北、西南区域今年相对来讲还好一点,错峰生产的周期比往年延长了60-100天,对价格的维护相对好一点但华东地区本身没有错峰生产的强制性要求,想以此来管控、压缩产能,不太现实”上峰水泥相关人士如是说 侯林林分析认为,虽然错峰停窑力度较大,但局部产能增加,且需求下滑更多,停窑效果较为有限,各区域熟料库位也在二季度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虽然大部分省份熟料线在下半年仍有错峰停窑计划,且北方五省区在秋冬季将进行常态化错峰生产,但在水泥需求预期不足的情况下,熟料线错峰停窑的效果将仍然偏弱,对水泥价格难有推动作用。

  • 南方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连续六个月两位数增长

    制造业用电连续个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1—4月,南方五省区制造业用电(占二产用电比重78.9%)同比增长31.1%,高于第二产业用电增速3.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10.7%31个制造业子行业用电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在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以及电脑、手机、家用电器等“宅经济”产品出口增长的带动下,九大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同比增长36.4%(两年平均增长10.2%),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仪器仪表、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用电增速超30%;受发达国家疫苗接种进度较快、民众出行需求增加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恢复性增长等国内外需求综合拉动下,二大消费品制造业用电继续快速恢复,同比增长29.0%(两年平均增长5.8%),纺织、木材、家具和饮料制造业用电增速超40%;今年以来钢铁、水泥、铝材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全球原材料需求恢复,南方五省区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同比增长28.0%(两年平均增长12.4%),黑色、建材、有色、化工制造用电分别增长42.4%、31.8%、23.7%、11.5%。

  •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开局“一五”来之不易

    我们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努力使“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平稳收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宝钢、鞍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中铝公司加快并购地方电解铝企业,海螺、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 去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的改革,选择50个市县进行试点 医疗卫生方面,按照国务院部署,成立了由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了《利用外资“一五”规划》;与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的《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 2006年是“一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从外部环境、宏观运行到微观主体都在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宏观决策难度倍增.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调控措施频繁出台,经济、行政手段并举,考验着决策部门的智慧与技巧.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经济仍以一个稳健的姿态进入了“一五”的第二年.GDP已经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宏观经济运行如何在“好”的前提下保持“快”的总体态势,其根本思路是狠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在2007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担负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力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其工作格外令人瞩目. 为此,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年初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就发改委系统在过去一年内控制投资增速、消化过剩产能、节能降耗、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等重大问题,畅谈了决策过程和具体成果. 《第一财经日报》:从统计数据看,去年第一季度,投资、信贷和外贸顺差数据开始显现“三过”,第三季度开始,各项宏观指标又显示增速有所回落.但高增长、低通胀背后的隐忧始终伴随着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你如何评价去年的宏观形势和调控效果? 马凯:我认为去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看有六个特点,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实惠较多、运行较稳、后劲较足.从效益产出看,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左右;从结构看,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从“人本”角度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可超过1050万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和11%. 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也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缓和,支撑条件改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收敛.去年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我们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努力使“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平稳收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现在回头看,投资增幅已有所回落,去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货币信贷投放放缓,9月、10月和11月新增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252亿元、95亿元和315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由5月末的19.1%回落到11月末的16.8%.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一年来,发改委系统包括经贸、物价、物资储备、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实现“一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针对经济运行情况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外,国家发改委去年为各部门落实“一五”规划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马凯:去年3月,“一五”规划纲要经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工作.主要分解落实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将责任细化到部门,把主要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地方.加紧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协调.修订了能源总体规划以及核电、可再生能源、液化天然气、乙烯、炼油、水泥、船舶等专项规划,制定了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天然气管网、综合交通体系、沿海港口、生物产业、纺织等专项规划. 《第一财经日报》:你多次在讲话中提到2007年的主要工作是维持调控的持续性,防止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你认为2007年的调控难点是什么? 马凯:完善调控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其实为了把中央的决策和各项调控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已经开始狠抓督促检查.按照国务院要求,对国务院第132次和140次常务会议确定的任务,提出了部门分工建议,并及时跟踪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会同国土、环保等7个部门,组织6个督查组,指导各地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去年四季度以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初步考虑,为中央决策做了必要准备.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三过”问题,针对宏观调控中的突出矛盾“产能过剩”,去年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既对重点调控行业实行有保有压又对重点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提出整合的导向意见,有评论认为,这样成系统、成规模的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对经济的调控,在经济和行政手段之间,有偏重后者的倾向,你如何看? 马凯:抑制产能过剩、加快自主创新、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去年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认为,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并研究起草了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 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优汰劣的政策思路.在此思路下,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 在企业层面,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宝钢、鞍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中铝公司加快并购地方电解铝企业,海螺、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除此之外,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督促检查,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淘汰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湿法窑工艺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47%,比去年又有所提高.电解铝自焙槽已全部淘汰.煤炭行业关闭小矿井5931处,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 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研究制定了29项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编制完成高技术产业化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组建超声医疗、燃料电池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化重大专项.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方面,国家发改委支持大型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船舶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此外,相关第三产业,我们积极推进了服务业发展,也正因此,去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我们组织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第一财经日报》:能源约束指标,即万元GDP能耗“一五”期间每年降低4%,去年没有实现目标,你在最近又指出,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分严峻,2007年将如何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马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年和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从主要措施来看,研究起草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实施万元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将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省(区、市),与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进大节能工程,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扩大了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实施范围.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电大户优化用电方案.提出了政府机构节能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继钢铁、有色金属行业之后又召开了化工、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243个,工业治污项目153个.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淮河、松花江工业废水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 《第一财经日报》:“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划分及定位重塑也是本轮五年规划的新亮点,在这两项工作方面有怎样的新举措? 马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的工作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并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启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去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2897万农民受益;新增沼气用户260万户;改扩建东、中部地区通村沥青(水泥)路9.6万公里,西部地区通乡沥青(水泥)路2.3万公里.积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的改革,选择50个市县进行试点. 在区域工作方面,落实“一五”四大功能区设想,我们启动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研究提出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指导意见》.此外,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西部大开发“一五”规划.全年投到西部地区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资金比重达4l%.新开工建设12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提前一年通车并顺利投入运营.三峡三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启动了西北五省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预计全年完成退耕还林400万亩,退牧还草1.5亿亩. 同时,稳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继续开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协调国有银行和东北三省政府,加大东北地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启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中央文件下发.明确了落实中部崛起政策措施的部门分工,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引导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研究提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积极推动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改革继续深入、也是宏观调控分关键的一年,刚才我们谈论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也更推动了体制矛盾的改革,在国家发改委主管的能源价格、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 马凯:在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切实履行好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的同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一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可以说的是,政府投资代建制范围继续扩大;能源价格方面出台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推动煤炭订货方式改革、组织实施电价调整方案,以及30个省(区、市)开征了水资源费,15个城市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 医疗卫生方面,按照国务院部署,成立了由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除此之外,国家和省级邮政监管机构组建完成,邮政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发行管理进一步市场化.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承担了14个国务院立法项目,建立了招标投标部际协调机制. 在对外政策方面,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退税结构、扩大资源型产品进口等政策措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抑制;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了《利用外资“一五”规划》;与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的《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在重点国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第一财经日报) 。

点击加载更多

十五省水泥价格相关词

客服热线 400-671-1818

沪ICP备15006920号-8